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电教远教 > 电教技术

影视制作基础理论

时间:2014-05-07 14:28:15  来源:  作者:

    关于MPEG格式

    MPEG是应用于出版的影音媒体的一种规范格式。在个人电脑中显示时,如内容为影像时,其扩展名可以是.mpeg,.mpg,.m2vm2p等形式。如果内容只是声音,那么常见的主要是.wav,.pcm,.mp3。这些都是属于使用MPEG规范格式的影音媒体文件。
    MPEG
又主要分为mpeg-1mpeg-2两种标准。其中mpeg-1是应用于VCD,而mpeg-2是应用于DVD
   
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mpeg-2是支持可变码流的(恒定,可变两种),而mpeg-1却是恒定的。
   
(但mpeg-1通过一些软件也可以实现改变码流。)其它方面,两者基本一致。
   
对于MPEG文件来说,内容质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码流,运算规则及CQ(品质)设置来进行。
   
同样内容的MPEG文件,在保证画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,码流越高,CQ值越高,其质量自然也就越高,但对应的就是文件也就越大。
   
像我们现在常见到的一些超长VCD,超长DVD,很多都是通过对码流及CQ值的调节这个功能而制作出来的。
 
   
关于视频制式

    视频制式主要有NTSC(简称N制),PAL(简称P制)。还有一种不常见的制式,因为只有日本等少数国家才会用到,在这里就不提及了。
   
其中NTSC制式主要应用于欧美国家,及中国的香港,台湾等地区。
   
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,不同制式的视频互相并不兼容。比如,使用采取NTSC制式的电脑机播放PAL制式的影像信息,画面色彩就不出现不正,单色,闪动或跳跃等现像,反之亦然。(对于VCDDVD而言,还要求播放器也要具有相应的帽式)。虽然现在的计算机,电视机及播放器大多采取了两制式模式,但在其默认设置还是设定在其售销地区的指定制式。
   
而对于我国的盗版而言,大多还是采取NTSC制式,这一方面是由于盗版源资料多为N制如转为P制会有质量的损失外,更多原因在于压制碟片时是在香港等采用N制式的地区。

    关于场

    首先要说的是,对于电影(或者胶片影像)是没有不存在场的。
   
场的存在,这主要是源于电视机的显示工作原理。电视机在显示画面时,是通过扫描的方式把画面一条线一条线的扫描在屏幕上的。而对于早期的电视机而言,由于技术及成本的限制,并不是按顺序完成扫描显示,而是隔行显示。也就是每隔一条扫描线,扫描一次,直到完成一次扫描才会始对未扫描的线进行扫描(当然也是隔行了)。而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,就是先扫上面一行,还是下面的一行。(也就是所谓的上场,下场)这个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——都统一扫上面再扫下面不就行了?可惜事实不是如此。至于为什么,这就要涉及到更多的电视机显像原理在这里不进行提及了。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的就是,电视机是可以自适应场的。
   
因为有场的存在,所以如果你提供的影像素材的场不一致,那么在电视机上显示出来的画面就会有问题:闪,和切线。
   
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素材应该设置为什么样的场才是正确的呢?还好这个是统一的。
对于模拟非数子信号,是采取下场模式。而对于所有的数字信号(如DV机拍摄出来的画面)是上场模式。
对于计算机显示器来说,则是无场模式了。因为计算机显示器是逐行显示的(现在知道为什么计算机显示器的价格要比电视机高了吧?当然,也并不只是因为这一点才高的。)。所以对于应用于在计算机上的影像是要处理成无场画面的。不然也会出现同上面所说的现像影响观看。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上一篇:返回列表

下一篇:党员教育电视片策划与制作

推荐资讯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
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版权申明 |